Service Hotline:+86-0571-89022819

企业邮箱

ENGLISH 中文
  • Home
  • About us
  • Business
  • Technical
  • News
  • Join us
  • Contact us

Home >  Industry information

车市十年 专家论道中国汽车发展六大焦点

author:newstime:2012-04-18

入世十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汽车产销持续高速增长;汽车产品结构更加合理,轿车比重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十大汽车集团产销量占87%左右;新产品不断推出,可以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汽车产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汽车企业“走出去”成绩斐然……

  然而,发展中问题仍然存在,且形势严峻。汽车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品牌发展遭遇瓶颈、城市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也摆在眼前,亟待解决。中国汽车产业企业的出路何在?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和消费国,自主品牌和合资自主品牌如何扮演好“中国角色”?以“十二五”为原点的中国汽车业发展转型之路,是否能成为里程碑式的起点?且听听专家们的见解。

  1. 自主品牌已到转折前夜

  中国汽车工业经历近十年的发展,自主品牌车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过,问题仍然存在。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这些瓶颈,眼下自主品牌车企已经到了转折的前夜。

  现在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车企都存在几方面问题。首先是站位不清晰,缺少一个有统筹的品牌,如长城、奇瑞等表现良好的车企,近几年一下弄出来几个品牌,很让大家迷糊;再有,产品特色不清楚,车型亮点模糊,找不到自身车型的特色;还有,企业的盈利点在哪里不清楚,这一点做得远不如家电企业到位。像海尔等家电企业,当年就是喊着维修到家的口号才把品牌做得风生水起;另外,自主品牌车企对出口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应该将出口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最后,公务车市场没有真正做到落实。

  总之,自主品牌要迎来大发展,一定要把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国家相关部门和消费者也要对自主品牌给予足够的信赖和支持。当然,这不是说自主品牌就要依赖政策存活,相反,一个企业要良性发展,对政策的依赖绝对不能太大。正确的做法是国家政策给予支持引导,企业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寻找市场机会,提升发展。

  2. 车型个性化是趋势但不是主流

  不同于多少年前的三厢车才叫车,现在消费者购车个性化趋势越来越强,各大车企也在争相推出自家的特色车型。的确,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个性化车型一定会非常受欢迎,可以说,越新越炫的车型越受关注、越惹眼。但是,个性化并不会成为主流,中规中矩的车型还是会占有大部分市场,至少在未来十几、二十年内会是这样。

  汽车有几种作用,是一种交通工具,是身份的象征,个性的表现,但更多来看还是一种工具。从使用角度讲,中规中矩的车用途更多。而追求个性化车型的,往往是年轻消费者的私家用车,这只占汽车消费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消费需求还是普通车型。因此,我建议各大企业在车型的推出上要谨慎思考,了解主流与非主流,别盲目跟风,在一段时间内追着别人家跑,扎堆推出大量的个性化车型。

  我们要知道,一款车型是否热卖不仅取决于其外形是否吸引眼球,更多还要看内在的东西,要有高品质才能赢得市场,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虽然刚开始大家看着新鲜,瞧着关注的人挺多,但没多久了解之后就冷淡了,只能默默退出。推这样的车型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高利润、好口碑,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3. 大众、丰田、通用三足鼎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目前占据国内轿车市场的不外乎是汽车市场的四大巨头:德系、日系、美系和韩系。其中德系进入中国最早,合资企业做得非常好,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产品线非常丰富,技术实力也很强。例如,奥迪在高档车市场具有几乎不可超越的地位,大众计划在中国市场实现300万辆的销量,中国市场是大众去年超越丰田成为世界第二大车企的重要市场。

  日系车由于配置齐全,细节做的好,在中国一直很受消费者欢迎,但丰田的保守让其在国内市场发展过于缓慢,日产仅凭一家合资公司东风日产就实现了80万辆的销量,东风日产今年的产销目标定为100万辆,而丰田两家合资公司在去年的总销量才刚不到90万辆,这让丰田急迫要发展中国市场,但丰田的混合动力是有相当优势的。

  美系方面,通用要在中国产销达到200万辆,与大众、丰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韩系现在发展特别快,但大众、通用和丰田现代是很难超越的;以PSA为首的法系车,内部问题很多,虽然一直想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但很难在短时间实现。

  4. 公车采购提升自主品牌市场份额

  面对自主品牌发展空间正受到合资产品不断下探的挤压,品牌的向上突破已与合资阵营短兵相接。究其原因,国内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强,曾给自主品牌带来的利好政策渐渐退出,造成了自主品牌汽车难以保持高速发展。但我个人认为自主品牌的准备已经很充分,只要国家政策上略微向自主品牌倾斜,都会对自主品牌产生有利的影响。

  今年年初,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中全部为自主品牌,可以说是对自主品牌最好的支持,并且政策推进效果明显。从2006年首次提出支持自主品牌,2009年又提出政府采购的汽车中不得低于50%。本次自主品牌又进一步全部入选目录,由此预见政府采购公车的政策正逐步强化。

  虽然真正的政府公务采购自主用车比例依然不高,但毕竟是给自主品牌留出了部分蛋糕。考虑到政府采购的示范效应,其辐射销量规模应该大很多。

  特别是自主品牌向上突破总是很难,此次的公车采购可以说是给自主品牌一个向上机会。目前高端的领导用车很少有国产车型对应,但只要自主品牌先把一般公务用车做好,未来的高级领导用车也必然会逐步占领。

  5. 豪华车进入充分竞争阶段

  过去这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一线城市面临着消费升级的问题。目前一线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巨大,产品置换升级存在着潜力,已经具备了消费豪华车、进口车的一个群体。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城市、资源性城市对于豪华车的需求增大,也拉动了豪华车的快速增长。以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为例,今年一季度进口车累计同比增长13.54%,其中销售排行前十中进口豪华车更是占据了八个席位。

  实际上,中国车市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业瞩目的焦点,并且跨国汽车品牌都想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国产汽车的补充,各汽车厂商都在中国进口车市场上加速完善产品线,争取更大的份额。

  除了目前豪华品牌扩大经销商数量,开拓二三线市场不无关系外,豪华品牌产品逐渐丰富、价格逐渐贴近老百姓也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德系三大豪华品牌,入门级的产品已经让消费者触手可及,并吸引了大批合资品牌中高级车的消费者向豪华品牌转移。

  可以说,豪华品牌增长迅猛的势头不会长久,只有市场竞争充分了,豪华车的消费才能回到理性的发展状态,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消费者而言都是有利的。

  6. 新能源车发展面临三大瓶颈

  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未来大势所趋,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全球需求持续增长且国际形势持续动荡的背景下,其价格长期上涨也是预料中的事实。油价持续上涨必会改变目前传统汽车消费结构,将推动汽车消费向经济节能型转变,而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新能源车,使用上成本很低,如比亚迪E6,我开了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充电,不用快充,一个晚上也足够了。续航300公里,一般日常的使用完全够了。在公务车上更适用,有很大的推广发展空间。而且还非常清洁,环保上的效果很好。

  但我国新能源汽车目前仍基本停留在样品和展品阶段,距离市场推广和商业化运作还有很大差距。新能源汽车在研发方面正面临三大瓶颈:一是新能源汽车工业配套系统尚待完善。如一种新能源走向市场,市场可行性调查、新能源安全使用测试以及市场配套服务等都需有完整的系统支持,否则不具有操作性,而这一点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短板”。二是我国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往往是以产品为中心,“单一化”的发展模式成本高、风险大。三是节能环保意识还未深入人心。


The last one:2013年9月汽车市场总体呈现产销两旺态势

Next article:第一季度国内车市开始走下坡路

Return

In Huajiang

Company profile Development history Honor qualification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Business sector

PU Foam product series Fiber composite product series Composite products series Functional adhesive film series

Technical support

Comprehensive strength Knight sarvice Marketing network

News information

Business News Industry information

Join us

Talent concept Corporate welfare Life environment Company event Career development

Contact us

Contact information
  • / Address:

    No. 9, Tangwang street, Tangqi Town,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 / Zip code:

    311106

  • / Telephone:

    0086571-89022815 0086571-89022816 0086571-89022817 0086571-89022818 0086571-89022820 0086571-86318686

  • / Fax:

    0086571-86318686

  • / Email:

    zhb@zjhjkj.com

Copyright 2016 Zhejiang Huaji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浙ICP备1104073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1518号

Website construction:Doing
亚美体育APP下载(中国)有限公司 | BET体育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 万博 | ob体育网址(中国)有限公司 | 世界杯买球那个网站好(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 买球体育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